沂蒙紅色文藝創作[小說] :劉知俠《罷免》、《鐵道隊》
后臺-系統設置-擴展變量-手機廣告位-內容正文底部 |

劉知俠
短篇小說《罷免》塑造了村婦救會長徐大嫂和莊長楊玉新兩個不同思想、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徐大嫂積極熱情,性格潑辣,富有斗爭精神;楊玉新在舊軍隊里混過幾年,開辟抗日根據地初期,騙取群眾的信任,當選為莊長。但他惡性未改,貪污盜竊,極力破壞婦救會。徐大嫂在村民支持下,發動婦女對楊玉新進行說理斗爭,罷免了他的莊長,群眾一致推選徐大嫂為莊長。小說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蓬勃發展的婦女解放運動,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中篇小說《鐵道隊》1945年在《山東文化》第二卷第三、四期上發表七個章節。小說反映抗戰初期棗莊一帶鐵道游擊隊的真實故事。鐵道游擊隊的成員大都是鐵路、煤礦的失業工人,起初他們在臨(城)棗(莊)線上活動,后將活動范圍擴大的津浦線,創造了許多英雄業績,鼓舞了軍民的抗日情緒。這個中篇小說,是劉知俠后來創作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的雛形。
延伸閱讀:《鐵道隊》初創地的記憶
文/劉學高
被譽為“齊魯紅都”、山東“小延安”的莒南,是沂蒙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月的風兒,溫和而又熱烈,
五月的陽光,柔情而又豪放。
五月,懷揣著心事與情懷,
五月,吐露著囑托與叮嚀。
莒南的變化令我側目,停車駐足,欣喜的心,催動了雙腳,穿林登坡,左繞右拐,龍兒(劉知俠長女)在后面緊緊追趕:“慢點兒、慢的兒”。爬上一個山坡,就已覺得吃力地很;那制高點,看看就在眼前,加加勁兒,奮力向上,可到達制高點時,卻已氣喘吁吁,大汗淋漓,身上一絲兒力氣也沒有了。
輕柔的微風吹來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不一會兒,滿身的疲憊已化為烏有。放眼望去,遠山近景,花草抉疏;青山綠水,樹影婆娑;新藍圖下的民居與遠山相連,蔚藍的天空,一絲無云,像一塊藍色的碧玉,遠遠望去,那與天相接起伏于山巒的民居,顯出誘人的光彩。
整個新農村的區域,山水相連,半開半閉,山水結合得和諧、貼切,并富有高低、遠近、層次的變化;這山水的珠聯壁合,相得益彰,顯現出溫柔深遠,飄逸灑脫的氣勢。同時又與保留下來的古老渾然一體,這種匠心獨運、巧奪天工和大自然的造化相糅合,構勒出一幅古今書畫中不曾有過的奇妙景觀。
悠悠龍馬河,巍巍三龍山。驅車徐行于嶺泉鎮鄉間,一座座特色鮮明的風情村落,一處處別具情趣的特色景觀被串成了線,融入到青山綠水之中。這恬靜安然,田園牧歌式的場景,正是嶺泉鎮美麗鄉村建設的秀美縮影。
馬棚官莊有“小蘇聯”之美譽。村內矗立著抗日烈士紀念塔一座。
這兒是抗擊日寇的紅色熱土,
這兒是鐵道飛鷹展翼的地方;
這兒是《鐵道隊》原創之地。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山東軍區、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司令部等黨政軍機關都曾駐扎在莒南縣??谷哲娬髮W從1938年9月至1945年8月先后創辦了12所分校,其中抗大一分校在周純全帶領下,1939年從陜西到太行山,又從太行山到達沂蒙山區。
為了宣傳發動群眾,鼓舞士氣,打擊敵人,1939年4月在山西省屯留縣成立抗大文工團,隨一分校于1941年1月到莒南縣,在這里一駐就是六年。岳父劉知俠和他的戰友們就駐扎在馬棚官莊村。
看到岳父當年所住的老屋;邢玉臻老人即刻映入腦海。邢玉臻老人是當年抗戰的見證人,只不過那時候他的年齡還小,只有十三、四歲。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他和老伴過著安詳的晚年生活。他耳背的很,無法交流,見到我們,他拉著手,一個勁地搖。“又見面了,大兄弟。好、好、好,大侄子。”這不,一會兒的功夫,在他嘴里我就變成了兩代人。不免有些心酸,龍兒流出了淚水。當年還硬硬朗朗的大叔,那鏗鏘有力的話語我記憶猶新:“嗷,你爹(他指著龍兒),劉知俠,寫《鐵道隊》那個,我見過他,那時候他就在村里,小三十的樣子,臉四四方方,好漢子,響當當的一條漢子。”稍頓了頓,望著我笑了笑,又回憶著:“你丈人(他拉著我的手)來到村里就住在邢玉成家,很義氣,拜了邢玉成的娘當干娘,跟邢玉成那就是干兄弟了。”他說邢玉成家在原有四間堂屋、兩間西屋的基礎上,又蓋了兩間東屋作伙房,西邊兩間用麥草打地鋪,頭上欄一根木棒當床頭,就是床鋪。一張桌子,一條長凳就是辦公地點。為了保障安全,你丈人就在西屋的墻上挖了個洞,洞西是個閑院,洞口外是干草垛,屋內洞口平時用一扇門擋住,一有情況,就迅速從洞口跑向西院去。
1941年冬天,日寇集結了5萬人對我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在嚴峻形勢下,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分成了三個小分隊,岳父劉知俠任第三小隊隊長,活動在沂蒙山區。
1943年夏天,岳父第一次接觸魯南鐵道隊,是在山東軍區濱??谷崭鶕?,在莒南縣的坪上召開的全省戰斗英雄模范大會。在會上,岳父認識了“甲級戰斗英雄”徐廣田,通過事跡講解,第一次認識了魯南鐵道大隊的英雄人物,了解了魯南鐵道大隊的戰斗事跡,并且被摸敵崗、打特務,在鐵道線上襲擊火車,在票車上打殲滅戰的英雄事跡深深鼓舞,也是第一次與埋藏在靈魂深處的鐵道情結碰出了創作的火花。岳父興奮激情地投入了魯南鐵道大隊英雄事跡的寫作中,在多次與徐廣田和 時任政委的杜季偉交談后,對“血染洋行”、“飛車搞機槍”、“票車上的戰斗”、“搞布車”、“打崗村”,以及“微山湖化裝突圍”的一些重要戰斗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莒南駐地——“馬棚官莊《鐵道游記隊》原創地”,岳父經常把采訪到的鐵道大隊隊員殺敵的故事講給戰士、老鄉聽。當時的初稿,岳父用的標題為《鐵道隊》,其中徐廣田戰斗事跡的幾個片段很快在《山東文藝》上發表了。由于戰時條件艱苦,是油印的小紙版張,即使這樣,戰士們也是你爭我搶,紛紛傳聞,交口稱贊。不久,岳父接到了新任大隊長劉金山、政委張洪義的來信,邀請他到棗莊去,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戰斗生活,多寫一些和徐廣田一樣優秀的英雄事跡。信中說像徐廣田這樣的英雄人物,鐵道隊還有一些,因為對敵斗爭任務比較緊張,他們只能派徐廣田一個人去參加英模會。“如果你能夠到我們這里來,和我們一道生活一段時間,一定會比現在寫得更好”。岳父感到,這實際是對作品有意見,考慮到可能所發文章有失片面,岳父果斷地把《鐵道隊》的寫作停下,已寫出的那一部分稿子,雖然還沒刊登完,也停止連載了。岳父下決心:一定要深入到鐵道大隊去,親身體驗他們火熱的戰斗生活,使作品更能反映出鐵道隊的真實風貌,再動筆完成整個作品。
1944年,岳父第一次去鐵道隊。當時棗莊、臨城還有敵人,岳父繞道南邊津浦鐵路,到達微山湖,和這些英雄好漢們在一起生活,大碗喝酒,談笑風生。這被他寫進了《鐵道游擊隊》第四章“來了管賬先生”的片段中:猜拳行令聲起了,他們在三三五五地吆喝著,魯漢猜拳有不少花招,在行令前都帶著一串酒歌,魯漢赤紅著臉和林忠對戰。嗓音是一粗一細地叫著:
高高山上一條牛,
兩只角,一個頭,
四個蹄子分八半,
尾巴長在腚后頭!
緊接著酒歌的未稍,粗細的嗓子同時有力地喊出,“五敬魁首腚后頭!……”
“八仙上壽腚后頭!”
“八仙壽!”尖嗓子的林忠把手伸到魯漢的鼻子上,“這會可拿住你了,喝一杯!”
“喝一杯,就喝一杯,奶奶個熊,不能裝孬!”魯漢說著就干了一杯。
王強越喝臉越白,趙六越喝臉越紅,兩人叉著腰,把拳頭伸得高高的,像斗雞似的,在猜著拳令:“一個蛤蟆會鳧水,兩個眼睛一張嘴……”
李正笑著看著大家行酒令,老洪叫王強對大家說:“酒要少喝”,王強站起來說:
“兄弟們,酒喝夠了,快吃飯吧!吃過飯還有任務呀!他卷了一張煎餅,在空中揮著,大家都吃飯了。”
鐵道隊英雄們的熱情、爽直、機智、勇敢的精神強烈地感染了岳父。每當此時,岳父總是習慣地邊抽煙邊回憶、講述他隨鐵道大隊的隊員們活動在微山湖和鐵路兩側的故事。
從鐵道大隊棗莊開碳廠草創時期,到拉出去在臨棗支線上戰斗。直到后來活動在津浦干線、微山湖畔和敵人展開更大規模戰斗,從大隊干部到長槍隊、短槍隊的隊長及主要骨干隊員,岳父逐一作了深入細致地采訪。
為掌握第一手詳實豐富、繁雜的資料,他走遍了湖邊和鐵路兩側,幾乎尋訪了全部魯南鐵道大隊過去戰斗過的地方;跟隨副大隊長王志勝到火車站南邊實地探訪血染洋行的舊址,仔細察看了他們挖洞的墻壁,詳細詢問入院后的進出道路和沖進屋里的戰斗動作,具體到鬼子三掌柜怎樣蒙著被子在地上打滾,手槍沒有擊中對方要害的細節;在津浦線上,岳父曾悄悄進入古汀,了解當年隊員們怎樣潛伏在這里,等候站內工人發出的信號,越過車站外圍的壕溝和木柵欄,利用鬼子巡邏隊走過去的空隙,躥上月臺,在澆油房擊斃鬼子特務隊長崗村和痛殲敵特務隊的情景;到沙溝和韓莊之間那段鐵路彎道的地方,了解怎樣把布從列車上摘下來,發動湖邊人民群眾和長槍隊、短槍隊隊員,連夜向微山島上運布,解決山里主力部隊的冬衣問題;岳父還找到了當年姬莊“愛護村”的村長姬茂西,訪問了湖邊的農民和經常把鐵道大隊隊員掩藏在漁船上的漁民,以及了解潛伏在敵人內部作情報工作的“關系”的知情人。他們都與鐵道隊有著生死之交,談了許多驚心動魄殺敵的故事。這次采訪,使岳父對鐵道隊在鐵道線上的戰斗、工作和生活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極深的感受,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芳林嫂”等人物原型就是在這次采訪中發現的。岳父將姓時的大嫂、劉桂清、姓尹的大嫂(大老尹)融合塑造成“芳林嫂”這個個性鮮明的婦女斗爭形象,并將自己的理念植入小說,堅持把洪振海和劉金山作為一個完整的英雄形象塑造,還將洪振海犧牲違反游擊戰術原則作為教訓寫。
僅采訪記錄的材料,就記寫了厚厚滿滿的兩大本和零零星星的其它大大小小的本本七八本。在采訪生活中岳父和隊員們建立了深厚友誼,榮幸地成為“鐵道隊”的榮譽隊員。鐵道隊大隊長劉金山還把從日軍手里繳獲的一支輕型駁殼槍當做禮物送給了他。這個戰火中的“友情”陪伴岳父一生,最終陪伴他一起埋入河南省衛輝市南郊“孔子擊磬”處附近的“劉知俠之墓”,和岳母劉蘇長眠于此。
1946年五六月份,岳父二次造訪魯南鐵道大隊。當時日本鬼子投降已半年多,毛主席正到重慶和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岳父落腳在棗莊市委,每天拜訪時任市委書記的杜季偉,找劉金山、王志勝和徐廣田,以及留在棗莊工作的一些骨干隊員,作個別深入訪問或集體座談,了解他們過去的戰斗事跡,開始著手長篇小說《鐵道隊》的創作。
剛一開始創作時,岳父為了表現《鐵道隊》的傳奇色彩,決定采用章回體形式來寫。為了更加立體生動地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岳父還專門剖析了一遍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就在岳父完成《鐵道隊》的提綱,準備動筆寫作《鐵道隊》之際,解放戰爭打響了,在這戰火燃燒的危難時刻,岳父打消了寫作《鐵道隊》的念頭,作為一名“山東兵團”《前線報》特派,岳父和岳母劉蘇隨軍參加了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目睹了蔣家王朝80萬人馬全軍覆沒的場面,并寫出了大量反映淮海戰役的小說和紀念文章。
1949年秋,岳母劉蘇為了協助岳父劉知俠創作《鐵道隊》,陪著岳父去黃縣老家,梳理、整理,寫作了兩個多月。在此間,完成了作品的大致脈絡。岳父笑著對岳母說:“好,秘書、助理一肩挑。”
新中國成立后,岳父擔任了濟南文聯主任,山東文聯編創部部長、秘書長。1952年,岳父再次將未完成的《鐵道隊》寫作提上日程,使命感、責任感,使岳父在創學過程中廢寢忘食,進入了忘我的境界,他重新梳理了一下,由于事隔多年。為了重溫當年鐵道隊及整個抗戰時期的斗爭情形,喚醒當年與鐵道隊共同生活、參加戰斗的激情和沖動,再次動筆前,他又第三次奔赴棗莊,找到了小說中人物李正和王強的原型——杜季偉、王志勝等,再次故地重訪鐵道隊的主要戰場:碳廠、洋行、打票車的三孔橋;重游微山湖,夜宿微山島;重溫了抗戰時期他們火熱的斗爭生活,鐵道隊隊員們過去在那里所經歷的英勇頑強的戰斗,如同昨日發生,在岳父的腦海里歷歷猶新。那年(1952年)內子出生,她是岳父的第一個女兒,幾個月風塵仆仆實地采訪回來,望著襁褓中的女兒,岳父高興地合不攏嘴,他拉著岳母劉蘇的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對不起你們啊。”
接下來的日子便夜以繼日,在濟南大明湖畔開始寫作《鐵道隊》,創作期間,他有時一連熬夜很久,兩三天也難得合眼,經常寫得兩眼充血紅腫。其間,岳母劉蘇經常在夜間幫他整理、謄寫,并用濕、熱毛巾,或涼、或熱幫他調理眼睛。
魯南鐵道大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保存自己,打擊敵人,利用堅實的群眾基礎以及熟悉的地形與敵周旋,是一種以弱勝強的戰術。符合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發展了游擊戰的理論和原則,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憊我打,敵退我進。”游擊戰的基本原則。在后來的創作寫作中,岳父加上了“游擊”二字,這樣一來即點明它的戰斗屬性,又符合毛澤東的游擊戰理論和原則。更重要的是,這一改,便把我軍民團結、聯合御敵,殲敵于人民戰爭汪洋大海的性質展示了出來。于是,標題就改成了《鐵道游擊隊》。
1953年,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終于付梓成書,1954年元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為革命戰爭題材中的優秀作品,它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成為社會各個階層的熱門讀物,和街頭巷尾的熱議,曾一度脫銷,形成了一股席卷全國的“讀鐵道、憶抗戰”的風潮。從而,奠定了岳父在文壇中的地位。
后臺-系統設置-擴展變量-手機廣告位-內容正文底部 |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地址:http://www.wanyuan-group.com/ymwh/hongsewenhua2/2023-07-23/7812.html